■本报记者 冯丽妃
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大震后发生多次余震,最高余震震级达7.5级。3月30日,汤加群岛发生了7.3级地震。当天,日本北海道以南近海也发生了4.5级地震。
而对接连发生的地震,很多人担心地球是否进入地震活跃期。对此,《中国科学报》专访了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首任院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徐锡伟。
建在断裂带上的城市如何避险?
《中国科学报》:缅甸大地震对周边国家和地区造成了影响。它释放的能量有多大?
徐锡伟:从能量角度看,有说法称此次缅甸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颗原子弹爆炸释放的能量,实际能量与之相近。
《中国科学报》:有观点认为,缅甸地震是全球近10年大陆最强震。是否如此?
徐锡伟:虽然此次地震震级很高,但并非近10年大陆最强震。其释放的能量与2023年土耳其“双震型”地震相当,影响范围和程度也较为突出。
《中国科学报》:此次缅甸地震地质背景如何?
徐锡伟:这是位于板块边界带的一次大地震。缅甸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间向北东侧斜滑的碰撞带上。该碰撞带形成了两条活动构造带—— 一条是向东俯冲的若开俯冲带,另一条是近南北向的实皆断裂带。此次地震就发生在实皆断裂带上。
实皆断裂带是一条强地震频发带,为右旋走滑型断层。这类断层主要通过断层滑动引起地壳的剪切破裂释放弹性应变能,实皆断层的水平滑动速率约为每年20毫米。此次地震造成的最大走滑量,即地表破裂两侧的水平位移量达6米左右。
实际上,实皆断裂带在地表上是可见的,破裂带较宽,可达几十米,长达1200公里。坐落在这条断裂带上的城市也因此被命名为“实皆市”。缅甸首都内比都和仰光也坐落在这条断裂带上,而距离此次震中不远的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就在这条断裂带东侧附近,距离震中仅19千米。
《中国科学报》:这是此次地震影响大的原因吗?
徐锡伟:是的。首先,板块边界带地震震级通常较高。其次,强震发生在平原地带,人口密集,平原地区的松散沉积物对地震波有放大作用,且地震持续时间长达120秒,长时间震动导致房屋倒塌风险增加,人员伤亡较大。最后,缅甸经济相对落后,我去过曼德勒、仰光和缅北地区,发现当地房屋抗震设防标准较低,建筑质量不高。在这种强地震震动条件下,房屋会倒塌较多。
《中国科学报》:为什么很多城市会建在断裂带上?
徐锡伟:以“实皆市”为例,其所在位置是相对平坦的盆地型平原,即实皆断裂带上不连续的拉分盆地(一类走滑断层拉伸形成的断陷盆地)。因为有利于生活,人们选择在此定居。这和很多盆地区人口密集的道理相同。
实际上,这些城市应避开活动断层,但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城市已经形成。活动断层的概念在19世纪90年代由美国科学家提出,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才开启相关研究,当时很多人不认为活动断层与地震有必然联系,而如今全世界已普遍认识到活动断层的地震危险性。
《中国科学报》:城市已经形成,如何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徐锡伟:确实很难改变,所以我们提出避让活动断层,避让距离根据房屋建筑的重要性而定。这不仅可以解决活动断层同震破裂对跨越断层房屋等建(构)筑物的撕裂破坏问题,而且可有效减轻地震对房屋建筑的撕裂破坏和震动破坏,科学降低地震灾害损失。
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
《中国科学报》:缅甸地震后,汤加群岛、日本北海道等地也发生了地震。一些人担心地球被地震“激活”。你如何看?这些地震是否存在关联?
徐锡伟:此次缅甸地震和汤加地震分别位于不同地震带上,空间关联性不大。近期中小地震较多,但我认为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不强。
近期中小地震增多,但属于正常情况。大家比较关注,是因为缅甸大地震后,媒体和个人对地震更敏感。虽然最近中小地震稍多,但其释放的能量与7级左右大地震不可同日而语,一次7级左右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0多次6级地震或1000多次5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所以不能仅依据中小地震或几次地震,就判定地球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真正的活跃期可能持续十几年甚至数十年。例如,20世纪早期,我国发生了一系列大地震,包括1920年海原8.6级大地震、1927年古浪8级地震、1950年察隅8.6级地震等。此外,1966年至1979年,华北平原北部地区也处于活跃期,发生了邢台地震、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等大地震。
《中国科学报》:如何判断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
徐锡伟:从统计意义看,以往平均每年发生18次7级强震。今年3个月内虽已发生3次7级以上地震,但尚未达到平均值。如果一年内7级以上地震明显超过18次,或发生两次以上8级地震,可认为进入活跃期。
《中国科学报》:目前有地震预测成功的案例吗?
徐锡伟:有,而且就在我国。1975年,我国海城地震预测成功。地震前,我们做了地震预报,当时很多民众不愿外出避险,政府采取放电影等方式让大家外出,从而有效地减少了人员伤亡。
但这是特殊情况,此次地震前有大量前震,且前震频次不断增加,可作为地震预报的显著前兆。而大部分大地震没有明显可用于预报的前震,所以地震预测仍非常困难。
《中国科学报》:人工智能(AI)在地震应对中有用武之地吗?
徐锡伟:AI潜力巨大。若地震中手机信号不受地形、断电、通信中断影响,将有助于72小时内关键救助。AI还可整合人类智慧,为受灾者提供延长生存时间、应对次生灾害及摆脱困境的方法,在救灾和自救中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