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贷低利率“踩刹车”

内容摘要3%以下的消费贷“白菜价”被踩急刹车,3月29日,多位银行业人士证实,暂停配发低利率消费贷利率优惠,多家银行已陆续收到通知,有的甚至已着手调整宣传物料与申请页面。 由“3”到“2”,消费贷利率一路走低,但背后潜藏的风险渐显。看似诱人的低利

3%以下的消费贷“白菜价”被踩急刹车,3月29日,多位银行业人士证实,暂停配发低利率消费贷利率优惠,多家银行已陆续收到通知,有的甚至已着手调整宣传物料与申请页面。

由“3”到“2”,消费贷利率一路走低,但背后潜藏的风险渐显。看似诱人的低利率背后,银行经营风险加剧,“套利者”更是乘虚而入,若资金违规流入房市、股市等投机领域,将干扰宏观调控效果,削弱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低利率被“叫停”

近年来,消费贷市场发展迅猛,贷款利率从“3”字头降至“2”字头,一再下探,部分城商行叠加补贴后甚至触及2.4%的“地板价”,过低的利率带来了一系列潜在风险。

多位银行业人士称,“暂停配发低利率消费贷利率优惠”情况属实。一位城商行负责人直言,“监管此举的原因系为避免无序、无底线的消费贷价格竞争,目前各家银行已经在修改宣传物料,应该会在全国范围内执行”。

“就实际市场情况看,当下部分银行消费贷款利率已低于3%,较低的利率水平,极有可能导致银行处于赔本经营状态,给银行的稳健运营带来潜在风险。”一位股份制银行个贷部门人士说。

从一线反馈情况看,北京地区一位客户经理透露,“目前行内已收到口头指导,从4月1日起,叠加优惠券后的消费贷利率水平均不得低于3%,利率短期内也不会再下调”。

也有银行将申请页面进行了修改,据上述城商行负责人提供的信息显示,该行修改后的消费贷新客专享利率为3%。同时,有股份制银行消费贷产品展示页面显示了用券后年化利率(单利)最低不低于3%等字样。

一位城商行客户经理表示,该行3月28日收到通知,暂停配发3%以下消费贷利率优惠,如果已完成测额并且账户里有未使用的优惠券,这两天可抓紧使用。

监管引导消费贷市场回归理性在预期之内,过低的消费贷利率使得银行资金成本与收益倒挂,长期来看难以为继。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个人消费贷款利率过低,可能产生一些负面作用:一是可能让消费者产生“利率幻觉”,不顾个人实际盲目申请,从而加重个人债务负担;二是消费贷款可能被套用、挪用,从而导致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理财市场等。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指出,监管此次对消费贷利率价格的直接约束,表明银行机构消费贷竞争需以商业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常态化利率价格战、一味卷到利率“地板价”不可取。

余额猛增之后

近年来,受房地产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个人住房贷款增长乏力,消费贷逐步成为各家银行发力的重点。梳理已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的A股上市银行发现,过去一年,多家银行消费贷余额出现猛增。

六家国有大行中,截至2024年末,中国银行非房消费信贷余额增长958.25亿元;交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1568.37亿元,增幅高达90.44%;工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增加929.09亿元,增长28.3%;农业银行个人消费类贷款(含信用卡透支)余额较上年末增加2943.06亿元,增长28.3%。

建设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5278.95亿元,较上年增加1062.72亿元,增长25.21%;邮储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29959.9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372.58亿元,增长4.8%。

股份制银行中,“零售之王”招商银行消费贷款余额为3961.6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1.38%;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消费贷余额分别较上年增长13.18%、4.67%。

然而,在消费贷业务快速增长的背后,相关的零售信贷资产质量风险不容忽视。截至2024年末,工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为2.39%,较上年末上升1.05个百分点;农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为1.55%,较上年末增加0.51个百分点;建设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较上年末上升了0.23个百分点;中信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也较上年同期有所上升。

多位银行管理层在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提到了零售信贷资产质量风险上升的压力。建设银行副行长李建江表示,近一年来,建设银行的个人类贷款不良率有小幅上升。

“新发生不良贷款方面,地方债和信用卡风险将继续收敛;房地产新发生不良会收敛,但个别项目可能风险暴露;零售信贷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大。”兴业银行首席风险官赖富荣说。

除了防范不良贷款的风险,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息差。工商银行副行长姚明德表示,将继续做好资产负债的成本管理,在做好减费让利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努力提升风险定价水平,实施全口径负债成本管理,杜绝内卷式竞争。

寻找增量“蛋糕”

在低利率诱惑下,一些“套利者”更是通过虚假交易等手段套取消费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股市等领域,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

苏筱芮指出,银行停发3%以下利率消费贷,一方面可能是出于对窗口指导的响应,另一方面旨在为保持合理净息差预留空间。消费贷利率不断下探会导致利率端的无序竞争,使得机构过于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存在被“套利者”盯上乃至“组团套利”的风险。

业内人士认为,银行脱离真实消费场景拓展消费贷业务可能累积风险,一些客户获得低价消费贷后可能违规改变用途,甚至“以贷养贷”,前些年就出现过消费贷违规流向楼市、股市的现象,要避免通过价格战抢夺存量客户。

就宏观视角看,这将干扰宏观调控效果。就2月央行披露的金融数据看,居民短期消费贷款意愿尚显不足,2月居民短期贷款减少2741亿元,前两个月合计同比多减1898亿元。

谈及此举考虑,知名经济学者盘和林称,“这背后或是监管为保证银行在消费贷业务方面的利润率,防止内卷式竞争。”

“个人认为主要还是为了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通过限制过低利率,缓解银行负债端成本压力,同时避免资金违规流入投机领域,防止金融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当然也有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和借贷的意图。”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说。

“金融机构确实不宜在利率上过度内卷,建议机构基于当前的监管风向,认真评估产品定价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此外,苏筱芮指出,基于对优质客户的获客需求,此前部分金融机构对新客除了提供低息产品以外,还会从“免息”层面切入,打出新客1个月免息,甚至新客半年免息等宣传口号以揽客,此类免息的优惠程度甚至大于低息产品。后续,除了消费贷利率本身之外,“免息”这一营销宣传是否应当纳入指导范畴同样值得业内进一步探讨。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银行在消费贷领域竞争激烈,许多银行都在拼价格、抢份额,但实质上还是在切分现有的“蛋糕”,下一步,需要努力把“蛋糕”做大,通过细分市场、差别化定价挖掘既有真实消费需求、又有贷款偿还能力的潜在增量客户,进一步扩大消费贷款的覆盖面。

纵深

若与房贷利率“倒挂”

消费贷或引发新风险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的数据显示,2025年2月,全国性银行线上消费贷平均最低可执行利率为2.91%,环比下降7BP,同比下降28BP。目前大部分银行的消费贷利率已经低于3%,个别银行的消费贷利率甚至下探至2.5%左右。

相比之下,当前首套房贷平均利率约为3.3%,二套房利率则普遍在3.8%以上。两者之间的利差,使得“消费贷置换房贷”的操作看似有利可图。

面对消费贷与房贷存在显著利差,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研究员王蓬博称:“从理论上讲,存在一定的套利空间,但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限制。因为消费贷资金明确禁止流入楼市,一旦被查出用于还房贷,银行可能会要求提前全额偿还贷款,而且消费贷期限较短,而房贷期限较长。”

“个人消费贷款利率过低,可能产生一些负面作用。”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一是可能让消费者产生“利率幻觉”,不顾个人实际盲目申请,从而加重个人债务负担;二是消费贷款可能被套用、挪用,从而导致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理财市场。对消费者而言,申请消费贷款要到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办理,切不可因为利率较低就随意申请,申请消费贷款要基于个人和家庭的消费需求,应量力而行、合理适度,将个人债务负担控制在合理水平之内。

据北京商报、中国经营报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