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梅州大埔县茶阳镇工作队:“点单式”解决急难愁盼 扎实推进20多个民生工程

内容摘要昔日泥泞难行的机耕路蜕变为黄花盛放的“黄金大道”,积淤成患的涵洞变成畅通无阻的河道,杂乱荒坡如今已成生态公园……去年8月以来,广州市派驻梅州大埔县茶阳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工作队”)投入帮扶资金逾150万元,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

昔日泥泞难行的机耕路蜕变为黄花盛放的“黄金大道”,积淤成患的涵洞变成畅通无阻的河道,杂乱荒坡如今已成生态公园……去年8月以来,广州市派驻梅州大埔县茶阳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工作队”)投入帮扶资金逾150万元,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20多个民生项目建设。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通讯员 杨宗平

■摄影:新快报记者 王飞

铺就“黄金路”,打通生产生活双通道

“以前我们村的上山机耕路很窄,有些路段的坡度甚至达到40多度,雨季的时候更是泥泞难行,肥料运不进山、农产品也下不来,现在路终于好走了!”指着新浇筑的混凝土路面,在茶阳镇长兴村,村民老谢开心地说。

新硬化的环山机耕路盘山而上,230余株黄花风铃木沿路盛放,昔日的泥泞小路变身为今春的“黄金大道”。这项由工作队支持20余万元实施的民生项目,彻底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运输难题。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长兴村环山机耕路改造后的路面拓宽至3.5米,多处急弯处甚至拓展至4.5米,陡坡段进行降坡处理,配套的10多个错车位让车辆通行效率大幅提高。

值得关注的是,受去年强降雨影响,茶阳很多临水低洼处受到损毁,严重影响群众生活和出行安全。工作队了解情况后,多方筹集资金,完成了群丰村大富桥栏杆修复及河道清淤、浒田村田家炳大桥抢险工程、石田村道路维修、沿坑村损坏小公园修复、街道社区涵洞清淤、上下桥关受损栏杆修复、困难群众受损房屋修缮等9个项目,用扎实的行动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用足“绣花功”,助力古村门户换新颜

“这里建了小广场,沿路还种了花,看着就舒服!”骑着摩托车的花窗村村民江叔,特地在花窗村党坪入口处新建的小广场边停下来,仔细欣赏。

走进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花窗村,7米长的锻铁镂空宣传栏在村口小广场迎接着往来村民。这座以传统花窗纹样为骨架、嵌着“和美花窗”几个大字的铁艺装置,详细介绍着花窗村的人文历史和风土民俗,成为村里“金字招牌”。

驻茶阳镇工作队到“中国传统村落”花窗村新修建小广场走访调研。

“以前这里乱糟糟的,一直是我的一块心病。”花窗村党支部书记邹冠兴介绍说,去年底村里得到工作队7万余元支持后,再发动乡亲捐资,年前就完成了地面平整硬化,年后还安装了透水砖、太阳能路灯、栏杆、宣传栏并完成绿化配套建设。

恋墩村内塔片区紧邻县级革命遗址纯嘏堂的荒坡地近日也完成华丽蜕变。恋墩村党支部书记曹志洪介绍,这个曾堆积杂物的边坡地块,经工作队与村民历时3个月共建,如今周围种植的凤凰木亭亭如盖,搭配四季花卉,形成多层次景观带,同时该项目融入红色文化元素,化身为集生态防护、红色教育、休闲健身于一体的造林公园。

点亮“护民灯”,织就省际边界暖心带

傍晚时分,恋墩村新安装的太阳能灯杆在暮色中画出银色弧线。随着40盏流线型太阳能路灯次第亮起,恋墩村内连接粤闽的2公里多道路迎来了明亮时刻。“以前这段省际路没路灯,晚上骑车接送孩子得摸黑。”恋墩村张叔说,“现在一到晚上我们能舒心地散步到福建再回来了!”

恋墩村与福建龙岩紧密相连,作为两省交界的“门户村”,这里的夜间照明曾长期困扰着当地村民。“该路段日均通行车辆超千辆次,夜间照明缺失对村民出行曾带来严重安全隐患。”驻茶阳镇工作队队长余奕剑介绍,“经过多方论证,我们决定对该路段实施亮化工程,选用6.5米高抗风型智能太阳能路灯,连续3个阴雨天都能正常照明。”

“这些路灯不仅具备较高的防水等级,灯柱子上的光感探头也很灵敏,日头刚落就自动亮灯。”恋墩村电工老廖告诉记者,最让当地村民惊喜的是,路灯在凌晨3时自动切换为节能模式后,仍能维持基本照明,早起运送蔬菜的三轮车再也不用绑着晃眼的手电筒艰难而行了。

余奕剑告诉新快报记者,接下来,驻茶阳镇工作队将积极探索构建“资金撬动+群众参与”模式,通过建立项目数据库动态收集村民诉求,实施“点单式”民生工程,让每一分帮扶资金都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催化剂”,切实助力茶阳人居环境再优化、绿化美化再推进、基础设施再升级。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