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杨博丞
题图 | IC Photo
有关菜鸟裁员的消息仍在持续发酵。此前,菜鸟曾承诺给予被裁员工“N+4”的补偿方案,但现在菜鸟取消了这一补偿方案,改为按照法定标准进行补偿。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不少自称菜鸟员工的用户对此消息进行了证实,并表达了对于突如其来的裁员通知、不合理的补偿方案以及沟通不畅等问题的不满和困惑,将菜鸟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事实上,菜鸟早在2025年1月已经历过一次组织架构调整,原先国际业务中服务速卖通的400多人团队被转入新整合的阿里电商事业群,而国内电商供应链解决方案和电子面单两个团队也将移交给淘天集团。这意味着菜鸟已从一家互联网物流科技平台转型为一家纯粹的物流企业。组织架构调整之后,人员调整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组织架构和人员调整的原因指向了菜鸟在业务调整和成本控制方面的巨大压力。随着电商行业增速放缓,物流行业进入整合期,菜鸟也不得不通过降低运营成本以断臂求生。
作为未来十年阿里巴巴三大战略之一的物流网络,菜鸟正面临商业模式、盈利能力和生态依赖的多重挑战。
一、盈利能力存疑
2025年2月,阿里巴巴发布2025财年第三季度(2024年10月至12月)财报,其总营收为2801.5亿元,同比增长8%;净利润为464.34亿元,同比增长333%,大大超出了市场预期。
然而菜鸟的表现却一言难尽,其收入为282.41亿元,较2024财年同期的284.76亿元下降1%,利润率更是从2024财年同期的3.4%骤降至0.8%。不难看出,在菜鸟收入同比下降1%的情况下,阿里巴巴的业绩依然表现稳健,如果菜鸟不能通过降低运营成本或优化商业模式等手段扭转颓势,那么未来将持续拖累阿里巴巴的业绩。
事实上,菜鸟的盈利能力一直以来并不突出。2021财年、2022财年和2023财年和2024财年第一季度,菜鸟的收入分别达到527.33亿元、668.67亿元、778.00亿元和231.64亿元,单从营收角度来看,菜鸟的增长势头喜人,但实际上菜鸟却面临着巨大的盈利困境。
同一时期,菜鸟的净利润分别为-20.15亿元、-22.86亿元、-28.01亿元和2.88亿元。在2021财年至2023财年,菜鸟累计亏损达到71.02亿元,尽管2024财年第一季度成功扭亏为盈,但还是难以掩盖其长期亏损的事实。
与此同时,菜鸟的毛利率水平也没有明显改善。2021财年、2022财年和2023财年和2024财年第一季度,其毛利率分别为10.5%、10.7%、10.5%和13.7%。与竞争对手相比,菜鸟的毛利率水平明显偏低,比如顺丰在2023年的毛利率达到17.2%,远超菜鸟。
2025财年第三季度,菜鸟的盈利能力依旧没有明显提升,这不仅意味着菜鸟还是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更意味着菜鸟在成本控制上仍存在诸多不足。
菜鸟的盈利能力未得到根本性改善,阿里巴巴决定向菜鸟动刀。
过去一年,在“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的战略之下,阿里巴巴一边聚焦核心业务,一边收缩非核心业务,比如卖出了银泰百货和高鑫零售的股份,以淡化零售板块业务。因此,菜鸟也不可避免地进行了一轮组织架构调整,而此次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裁员,正式此前组织架构调整的延续。
调整之后,菜鸟业务体系中与电商联系更紧密的部分业务被剥离,留下的是物流履约相关业务,比如淘天集团旗下的天猫超市、天猫国际等自营业务的物流服务,以及速卖通的大部分仓储物流服务仍由菜鸟负责。
阿里巴巴的目的十分明确,即厘清电商和物流两大业务的定位与权责,使得菜鸟在与电商业务形成紧密配合的同时,强化菜鸟独当一面的能力。从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来看,阿里巴巴的战略调整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未来菜鸟能否脱胎换骨,似乎还是一个未知数。
二、背靠大树不好乘凉
现如今菜鸟面临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阿里巴巴的过度依赖。
2021财年、2022财年和2023财年和2024财年第一季度,阿里巴巴贡献的收入占菜鸟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9.2%、30.8%、28.2%和29.7%。同一时期,菜鸟前五大客户贡献的收入占比也只有34.4%、34.8%、32.3%和34.4%,阿里巴巴不仅是菜鸟的第一大客户,更是凭借一己之力为菜鸟贡献了近三成的收入,可见菜鸟与阿里巴巴的业务绑定程度之深。
菜鸟也曾在招股书中表示,“倘若我们未能维持与阿里巴巴的关系,我们的业务及运营可能会受到严重干扰,其可能会对我们的声誉、运营业绩及财务状况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深度的业务绑定,使得菜鸟轻而易举获得了稳定的资源,比如菜鸟与速卖通联合推出的“全球5日达”服务,通过共享物流网络和数据,实现跨境包裹时效的大幅提升,带动了订单量强劲增长。此外,受益于阿里巴巴的品牌影响力和用户信任度,菜鸟更容易获得电商商家和消费者的认可,使得菜鸟大大降低了市场拓展成本。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过度依赖阿里巴巴,也让菜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一方面,菜鸟过度依赖阿里巴巴导致其抗风险能力不足,比如菜鸟在2025财年第三季度的收入同比下降1%,利润率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跨境物流和国内物流业务的利润下降,而这与阿里巴巴电商业务的调整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导致菜鸟缺乏自主性,导致菜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阿里巴巴生态的附属品,并且自身发展也深受阿里巴巴的战略影响,一旦阿里巴巴遭遇困境,菜鸟的业绩也将受到严重冲击。
组织架构调整之后,如何提升市场竞争力向外部要增量,将成为菜鸟的重点发力方向。
不过,菜鸟想要走出阿里巴巴的庇护并不容易,从当前物流市场的竞争能格局来看,京东、顺丰盘踞在中高端市场,通达系常年霸占低端市场,显然供给端已十分充足,菜鸟若想要突围,势必会付出巨大成本,而这或将进一步延长其扭亏周期。
三、全球化面临挑战
2024年,菜鸟开始加速布局国际业务,比如对美洲快递网络进行了重大升级,投入大量资源对洛杉矶、纽约、迈阿密和芝加哥四大分拨中心进行改造,部署了交叉带自动分拣机等先进的自动化设备。
截至目前,菜鸟在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专业服务,而且菜鸟海外本地快递已在10个国家和地区起网运营,菜鸟eHub、海外仓、快递网络建设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
不过,菜鸟在海外市场上的压力丝毫不亚于国内市场。
首先,菜鸟在全球市场上面临国际物流巨头和本土物流企业的双重竞争:亚马逊、DHL、FedEx等在欧美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菜鸟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相对较弱。此外,本土物流企业更熟悉本地市场,这无疑会进一步挤压菜鸟的市场空间。
其次,随着物流网络的扩展和升级,菜鸟的运营成本大幅上升,尤其是在最后一公里配送和农村物流领域,菜鸟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
除了竞争压力和成本压力,政策风险也给菜鸟的全球化业务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比如欧盟碳关税政策预计于2026年实施,这对菜鸟的跨境业务提出了新的挑战。根据该政策,菜鸟跨境包裹的碳排放强度若无法降至行业均值以下,将面临额外3%至5%的成本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菜鸟的全球化业务还受到地缘政治、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招股书显示,菜鸟的国际物流业务收入占比从2021财年的55.1%降至2022财年的52.3%,再到2023财年的47.4%,呈现出持续下滑态势,而菜鸟将原因归结于欧盟增值税政策调整及地缘政治等。
如何在海外市场建立起高效的物流网络,同时应对各种政策风险和市场竞争,是菜鸟亟需解决的重要难题。未来,菜鸟只有不断创新和优化商业模式,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