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PLC到数智时代:灵奕工程师与一套自控系统的25年对话

内容摘要——解码灵奕集团技术基因中的“密码”【导语】2000年3月,灵奕集团为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一分公司建设的首套西门子PLC系统投入运行。历经25年不停机的稳定运行,当这套设备迎来升级时,操作面板上依然清晰可见调试时留下的岁月划痕。作为系统

——解码灵奕集团技术基因中的“密码”

【导语】

2000年3月,灵奕集团为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一分公司建设的首套西门子PLC系统投入运行。历经25年不停机的稳定运行,当这套设备迎来升级时,操作面板上依然清晰可见调试时留下的岁月划痕。作为系统从诞生到焕新的全程见证者,灵奕集团技术专家刘炯的职业生涯与这套系统在时间长河中形成了奇妙的共振。我们可以通过与他的对话,解码中国工业自动化进程中的微观史诗,揭示灵奕集团技术优势背后的深层逻辑“密码”。

人物简介:

刘炯:男,1974年8月生,控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正高级工程师,研究生指导教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区五四优秀青年。入选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层次人才、“内蒙古草原英才工程”、内蒙古“英才兴蒙”人才工程、内蒙古111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培养工程;曾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次、三等奖二次,多次获得各协会和基金会科学技术奖。

时间胶囊:2000年的工业现场

2000年,中国啤酒行业正处于高速扩张期,燕京啤酒生产线正经历着甜蜜的烦恼,激增的市场需求让原有控制系统不堪重负。燕京啤酒生产线上,人工操作的滞后、设备故障的频发,让工厂深感技术升级的迫切性。彼时,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技术刚开始被国内企业应用学习,如同一颗尚未破土的种子,而灵奕集团当年率先成为第一批播种者。时任技术骨干的刘炯工程师带领团队将西门子S7400系列大型PLC运用到啤酒生产线。  

“当时PLC还是一个概念词汇,全中国能熟悉应用PLC的工程师少之又少,中文资料为零,英文手册就是圣经。我们啃着英文手册,用磁盘备份程序,在实验室搭建了持续五个月不停机的模拟系统。”刘炯轻抚着保存至今的机械硬盘回忆道。就这样,灵奕技术团队啃下了西门子S7-400系列PLC的英文技术文档,用实验室模拟环境搭建出最早的基于PLC的啤酒生产控制逻辑框架。当上位机INTUCH组态软件与PLC程序首次实现联动时,这套系统解决了工厂提质增效、节能降耗等诸多难题。  

刘炯向记者分享了他职业生涯中一次难忘的经历。在当时现场工作时,最令他难忘的就是一次发酵罐温度异常事件。“我们与硬件组通宵排查,最后发现是冷媒管道的铁锈作祟。”这场软件与硬件的 破案 经历,也让刘炯明白,自动化系统不仅仅是代码和逻辑,更是软件、硬件和人的完美结合。”

当年作为国内首批接触PLC的技术人员,灵奕技术团队在进行技术突围时,也有不少的“土法智慧”。面对啤酒发酵后期贮酒阶段容易结冰的问题,在常规温度控制基础上增加了阀门时控策略,确保了啤酒质量的稳定;用机械硬盘随身备份程序以防停电丢失;便于计算机基础薄弱的操作员能快速掌握系统的应用,程序员开发出了操作简单、防止出现操作错误的“防误操界面”。这些细节,成为灵奕集团“技术落地能力”的最早注脚。  

这支当年平均年龄28岁的队伍,不仅让PLC系统如期投产,更在千禧年为中国工业自动化发展埋下了一颗蕴含着无限生命力的种子。

25年持续运行的工业奇迹

“这套系统的长寿,是写在代码里的匠人精神。”面对25年零非计划停机的记录,刘炯解密道:“这套系统长寿的密码,不仅在于PLC的高可靠性和操作站的冗余设计,更在于结构化编程与模块化设计、严格的工程标准、预防性维护策略、操作员的专业培训以及持续的技术支持。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技术生态系统,让这套系统在25年的风雨中屹立不倒。”正如我们常说的:“好的程序,不是代码的堆砌;好的自动化系统,不仅是技术的结晶,更是工程智慧的结晶。”

谈到最具时代特征的故障记录时,刘炯笑着分享道,最有趣的“古董”问题是应对 阿姨误操作危机 。由于当时计算机还没普及,操作员又多为40-50岁左右、计算机基础薄弱的阿姨,常因误操作致使自动化控制系统意外退出,这些故障充分反映了当时工业自动化起步阶段技术环境与人员水平的局限。为此,灵奕技术团队通过优化操作界面、增设操作权限管理与误操作提示功能、因人而异细致耐心的培训等措施,解决了人为故障发生率,让操作人员基本上都掌握了操作规程,犯错概率大大地降低,使当时的PLC系统更加稳定可靠。这些“问题驱动创新”的案例,印证着灵奕技术体系的进化逻辑:以需求倒逼技术,用场景定义标准。

这套系统采用分层架构设计,双机热备,预留30%扩展余量;采用200余项工程标准固化操作规范。在燕京啤酒经历产线改造、工艺迭代的过程中,这套系统始终如“乐高积木”般灵活适配。

技术进化论与人的成长

“好的工程标准,是写给未来的情书。”具有前瞻性的标准化设计,不仅让这套系统在过去的25年中稳定运行,更让本次升级变得高效、经济且可靠。标准化是工业自动化的基石,它让技术跨越时间,让创新得以延续。

站在新老系统交替的路口,刘炯与当年一同并肩作战的伙伴,讨论生产工艺的 小姑娘 ,现任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一分公司副总经理的对话耐人寻味。“她希望保留三个月的 怀旧模式 ,让旧系统和新系统并行运行上三个月,这是技术更迭中最珍贵的人性缓冲。”这是对这套系统的最大认可和对开发者最大的尊重,也是对操作者习惯的尊重,是一种人性化的体现。刘炯觉得此次改造过程要尽量尊重操作人员,提供最大的人文关怀,这也是在系统设备改造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现今AI发展迅速,超乎所有人的想象,AI正在从不同角度、从不同深度融入我们的工作生活,刘炯觉得AI将带来工业领域巨大的革命。可当被问及给年轻工程师的忠告时,这位技术老兵的回答充满工业浪漫:“去触摸变频器的体温,聆听电机的脉动,这是AI永远无法替代的现场诊断。别做只会拖拽组态软件的‘屏幕工程师’。去摸摸变频器的散热片温度,听听电机的轴承异响,闻一闻电路板过热的焦糊味。‘工业现场的五感’比任何教科书都生动。”这种对物理世界的敬畏,让灵奕技术团队在AI时代依然坚守“软硬协同”的技术哲学。

当记者同他聊到如果能穿越回当年,他想带回去的是什么。刘炯工程师最想带回2000年的,还是那套熟悉的PLC技术,因为他觉得这是目前为止,最可靠的稳定的技术,也是系统能持续运行25年最可靠的保证。这是灵奕的第一套PLC系统,他深情的表示,如果重来,更希望同可靠、稳定的PLC技术一起回到当年,重新焕发新的生机。

工业文明的传承隐喻

当拆下服役25年的PLC模块时,刘炯在控制柜深处发现了2000年的接线标签。标签边缘已泛黄卷曲,但工整的手写体依然清晰。这些25年未变的接线标签揭开了往事,也让刘炯陷入了回忆。他讲到,这是当年灵奕技术团队一位年轻同事制作的。他刚参加工作,对工作充满热情,在贴标签的时候,将所有标签都贴得整齐规范,说这样以后维护起来呢,就特别方便。而如今这个标签,不仅见证了年轻人的成长,也见证了整个项目的发展历程,每次看到它,都能想起当年大家齐心协力的场景。当年灵奕技术团队年轻人坚持的标签规范,如今已成为了行业标准。25年前的标准化设计,让系统在更换硬件后,核心控制逻辑仍可复用。这种“向前兼容”的能力,正是灵奕技术体系的战略支点。  

在旧PLC模块退役仪式上,刘炯用三个词总结灵奕的25年:创新、融合、突破。灵奕集团从无到有引入PLC构建自动化控制系统,这是创新;在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灵奕研发了制造执行系统(MES)、能源管理系统等一系列信息化管理系统,这是融合;如今,灵奕的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相结合,发展智能制造系统,这是突破,更是引领。

从PLC技术破冰,到MES系统研发,再到AI+工业大数据融合应用,每个阶段都在重新定义灵奕“可靠”的维度。变的是技术形态,不变的是写在新系统程序首行的注释“2025 我们重新出发,2050 我们再会”的郑重承诺。当被要求为退役系统撰写铭文时,刘炯工程师给出了充满感情与深意的答案。“它用25年证明了灵奕工业自动化系统性能可靠的可贵之处,它的最后一条指令是:#End_Of_Service, But Not End_Of_Story.” 历史从未退场,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与未来共酿时光!

【结语】

展望未来,灵奕集团在40多年行业深耕的基础上,坚守服务客户的理念,积极拥抱新技术、新模式,一切“从新出发”。在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与新老客户携手共创新篇章。最后,灵奕集团高级工程师刘炯也想借这个机会,代表集团对新老客户说:“相信灵奕,选择灵奕,让我们携手,共同谱写智能制造的新篇章。”25年的光阴在啤酒麦芽香中完成交接,而中国工业自动化的故事,正在灵奕新一代 五感工程师 手中续写新章。

(灵奕集团现已形成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核心技术矩阵,为工业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技术专线:0471-6925106;邮箱:servicelingyi@163.com)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