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后”可算是赶上了黄金时代,他们遇见了DeepSeek,就像大雄遇见了哆啦A梦——只不过这个哆啦A梦也太容易没电了。
而网文圈呢,正在上演更荒诞的一幕:这边有人指挥AI续写江南拖更七年的《龙族》,那边有人用张爱玲文风生成民国BE美学。输入“破镜重圆+替身文学”,就能收获三百章工业糖精超标的情感代餐。DeepSeek的CPU,都快干成铁板烧了。
AI做的饭有点香,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但它生成的内容也包含自己的逻辑偏好,“爽点”换汤不换药,表面上在探索新大陆,实则在自家客厅转悠了十八圈。而AI作文就更不用说了,它虽然工整,却像熨斗一样烫平了大脑皮层的褶皱。
不过,也别啥事儿都怪AI。在没有DeepSeek的年代,小学生作文里的妈妈也像批量生产,要么在大冬天里用皲裂的手给“我”洗衣服,要么深夜把湿毛巾盖上“我”发烧的额头。更别提郭敬明总是“45度角仰望天空”,《斗破苍穹》里是个人都“恐怖如斯”。人类总是不由自主地走向路径依赖,AI只是它的最新变种罢了。
突破这种依赖之后,这场科技与人文的博弈,同样能催生新型的创作者。就像爷爷辈打算盘,父辈玩计算器一样,Z世代正在解锁新次元的打开方式。有中学生用AI拆解数学大题,就像用3D建模分析建筑结构;有人把AI当作思维蹦床,在它的启发下把弦理论植入修仙文。我们和AI之间,是导航仪与探险家的组合,而不是复印机与A4纸的相遇。
DeepSeek之于我们的大脑,就像汽车之于我们的两条腿。我们会用汽车代步,也会迈开腿锻炼身体。做作业的目的是备战将来的大考,而考场上可没有AI。至于让AI生成小说,这件事没有“应不应该”,只有“值不值得”。我们会对着AI写出的文章发出新奇的感叹,但这不代表AI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古往今来,从猜灯谜到玩数独,从曲水流觞到挖空填字,这些思维的游戏从未消亡,它们带给人的是求索答案的快感。再快的奥运冠军也跑不过汽车,但我们还是要气喘吁吁地向前;我们明知敌不过大数据的创作速度,却还是在日记本上磕磕绊绊地写下自己的人生故事——这,才是人脑最迷人的瞬间。
最后送给各位一句灵魂拷问:在AI能模仿李白写诗、代替莫言参赛、帮马尔克斯填坑的今天——我们是会变成文化啃老族,还是进化成下一场文艺复兴的策展人?这道选择题的答案,可能就藏在下次你准备召唤DeepSeek时,那0.01秒的犹豫里。
0 条